粽香,只有回味无法重拾
粽香,只有回味无法重拾
廖辉光
尽管明天才是传统节日——端午节,可粽子早已不是什么应节的稀罕物了。我自幼喜欢吃糯米做的食品,尤其喜欢吃粽子,因为儿时一年中只有端午节和中元节家里才依俗制作粽子。家乡的风俗跟其他地方有点不同,中秋节、清明节都少人惦记,不算什么大节。家乡的三大节日依次是春节、中元节和端午节,在这三大节日里,无论家里怎么穷,亲戚之间都是要互相走动的,有亲戚来到家里,头一餐饭是要以应节食品管宾客和家人撑饱肚皮的。所以,我们小孩都会老早数着手指头期待节日的到来,巴不得节后天天家里都有亲戚来。端午节正值青黄不接的三穷四月,小孩对之寄予更热切的期盼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我们家乡跟珠三角地区不同,要用碱水来制作粽子,碱水粽的制作工艺显得有些复杂,准备工作费时费工。临近节日的前几天,家庭妇女就要到野外把包裹粽子的芒叶摘回裁好,要砍根竹子削成细蔑,要选好油茶壳或布惊树或黄豆夹烧成灰,要用砻把糯谷的壳脱掉。节日前一天下午,用烧好的灰制成碱水浸泡糯米,用芒叶一片一片整齐有序地裹成一个形似漏斗但却不漏的空间放置浸泡好的糯米,用细蔑扎紧扎实,用剪刀把多余的芒叶剪掉,至此,形似斧头重约半斤家乡俗称“芒棕”的碱水粽的雏形就出来了。傍晚时分,把粽子放在一个大大的陶瓮码好,倒上碱水盖上盖,搬到家门口的土坪,架上适量的柴草点燃煨焗至第二天节日早晨,冒着热气黄橙橙香喷喷的碱水粽就算大功告成了。那时,这样的粽子沾上糖,略显瘦小的我一口气吃下三个一点都不觉得撑。
儿时家里小孩多劳力少,奶奶辈分又高,所以每逢节日都是亲戚来我家的多,我们去亲戚家的少。我家三十里外的村子有一个舅婆爱走亲戚,端午节、中元节会揣上几个粽子走东家窜西家的,每到一家都要住上一两天,到我家时从别的亲戚家换来的粽子已经闻得到馊味了。不过还好,我妈用油一烙,拌上糖糊糊,倒也美味可口。舅婆小奶奶几岁,身体硬朗,嗓门大,脾气耿直,每次来了我家都要住上少则三两天多则十天半月,两个老太婆感情颇深,在一起边干家务边家长里短聊天。我家喜欢舅婆来,每次来都能从她口中听到新鲜的事,每件事哪怕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她讲起来都绘声绘色,让我们觉得是那么的传神,那么的趣味横生。
不过,那都是几十年前的陈年旧事了,只有回味,无法重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