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源市区车田发展教育促进会官方网站!

位置与沿革

首页 > 人文车田 > 位置与沿革
第一章 位置及沿革
第一节 地理位置、区域、面积
       车田镇位于龙川县北部,地处东江上游、龙和两县交界处。西与和平县贝墩镇交界,东面枫树坝库区与赤光镇相接,南与黎嘴镇、黄石镇,北与贝岭镇隔江相望。地理位置,东经115°04′01"至115°35′24",北纬20°50′58"至24°43′03"。地势北高南低,以车田街为基准线,位于佗城镇约100米。地处狭长,从北到南宽约30公里,从东北到西南长约35公里,最狭处在赤木村,从东到西不到5公里.全镇总面积3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612亩(其中水田面积39927亩),山林面积34万亩。
       车田属亚热带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温差明显,盛夏最高气温达39℃,冬季寒冷天气低至-3℃,全年日评论气温为23℃。
第二节,车田行政建制沿革
       (一)宋明代行政区划
宋代  行政区划,实行都(仿)图制,全县设十个都,辖三十六个图,车田设图,属广信都所辖。
       元代(无法查考)
       明代行政区划,仍实行都图制,全县设六个都,辖八个图,车田设图,属广信都所辖。
       (二)清代行政区划
       清朝乾隆面间,实行约堡制,全县设二个城四十八个(堡),车田设约,为车田约。
清末,车田行政区划为车田约和上莒屯,车田约辖车田街西北片,包括叶塘、埔前街、黄坭塘、麻甲、园塘、上增坑等,约址设址在壆背寨。上莒屯辖车田街东南片,包括坪塘、南山、乾头、青山、大同、四联、四拥、高岭、共和等地,地址设在华光庙。
       (三)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民国元年(1912年),全县设十一个警察区,辖一个厢,十六个堡,三十六个约,车田约和上莒屯属第七警察区所辖,后车田约上莒屯合并为田局。
       民国八年(1919年),由原车田局改为车田自治乡,下设保甲制。
       民国十五年(1926年),成立车田农民协会,各村设农民协会分会。
       民国十七年(1928年),撤消农民协会,全县设七个区,车田乡属第七个所辖。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撤消区建制,分别成立车田、新街、联治三个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实行联乡制,原车田、新街、联治三个乡,合并为车田乡。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全县设三个区暑,车田乡属第二区暑所辖。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13日,农历三月十六日),车田光荣起义,宣告车田解放,成立车田乡人民政府,废除保甲制,下设41个行政村,1950年又合并为24个行政村。
       (四) 建国后行政区划
       1952年3月,实行小区小乡镇,全县分为十三个区,原车田、鹤輋黄埠三个乡合并为第十区(1955年6月改名为“车田区”),下设车田、大同、叶塘、樟州、高岭、共和、四联、四拥、增坑、赤木、鹤輋、嶂石、汤湖、黄埠、郑马、郭岭等十六个小乡。
       1957年12月,撤区并乡。由原来十六个小乡合并为车田、鹤輋、黄埠三个乡。
车田乡辖车田、叶塘、樟州、大同、高岭、共和、四拥、四联、增坑等九个小乡;鹤輋乡辖赤木、鹤輋、嶂石三个小乡;黄埠乡辖汤湖、郭岭、黄埠、郑马四个小乡。
       1958年6月,原鹤輋乡、黄埠乡合并为郑石乡。下设赤木、鹤輋、嶂石、汤湖、黄埠、郑马、郭岭等7个小乡。
       1958年10月,撤消乡建制,成立人民公社,原车田乡、郑石乡合并成立车田人民公社,下设车田、叶塘、大同、樟州、高岭、共和、四联、四拥、增坑、赤木、鹤輋、嶂石、汤湖、黄埠、郑马、郭岭等十六个管理区。
       1962年2月,体制下放,由原大队核算改为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将原来十六个管理区分为车田、车东、大同、樟州、教丰、叶塘、石湖、官天岭、金山、莲塘、马輋、四联、共和、樟坑、桥头、赤竹岭、鹤輋、嶂下、石茶、黄埠、径光、郑马、石下、汤湖、郑里、郭岭等二十七个生产大队。
       1964年,实行四固定后,将原二十七个大队合并为十八个大队(车田、叶塘、大同、樟州、高岭、共和、四拥、四联、增坑、赤木、鹤輋、嶂石、郭岭、汤湖、黄、径光、郑马、石下)。
       1968年4月,成立车田公社革命委员会,下设政工组、生产组、保卫组、各大组也相应成立大队革命委员会。
       1975年,原增坑大队分为增坑、园塘两个大队。原樟州大队分为樟州、联丰两个大队。全社设二十个生产大队。
       1977年4月,原车田人民公社分为车田、郑马两个公社。
       车田公社辖车田、叶塘、大同、樟州、联丰、高岭、共和、四联、四拥、增坑、赤木、鹤輋、嶂石、园塘等十四个大队。
       郑马公社辖汤湖、黄埠、径光、郑马、石下、郭岭、丰石、园塅等八个大队,后汤湖又分出郑里大队,工辖九个大队。  1979年,四拥分出马輋大队,车田全社公社共设十五个大队。
       1980年12月,成立枫树坝库区公社,原车田公社所辖樟州、联丰两个大队划入库区公社所辖,车田公社下设十三个大队。
       1983年12月,撤社建区,设立车田区公所,为县派出机构,原大队改为乡建制,莲塘、马輋合并四拥乡,增坑、园塘合并为增坑乡,全区下设车田、叶塘、大同、官天岭、共和、四拥、四联、增坑、赤木、鹤輋、嶂石等十一个乡。
       1987年4月,撤区建镇,成立车田镇人民政府,原十一个乡政府改设管理区办事处,并增设园塘、马輋二个管理区,全镇下设十三个管理区办事处。
       1999年十三个管理区又改为十三个村民委员会,村主任由选民直接选举。

       2003年10月,撤消郑马镇和枫树坝镇。原郑马镇所辖的郭岭、汤湖、郑里、黄埠、径光、郑马、石下、丰石、园塅和枫树坝镇所辖的樟州、联丰、教丰等十二个村委会,化归车田镇所辖,全镇下设二十五个村委会。

       2008年后园塅并入丰石,联丰并入樟州,全镇下设二十三个村委会和车田、郑马两个街道居委会。



(源于《车田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