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里变了
时间:2018-06-13 16:04:19
来源:编辑部
杨华钤
世间万物,唯有母亲令每一个儿女都会牵肠挂肚,难以释怀。我母亲王玉香是远近闻名的百岁寿星,她不愿意在城里再待下去,执意要回老家。这也难怪,“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他乡虽好,故土难离;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给母亲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2014年秋,我们回到了离开几十年的老家——郑里,在老家生活的日子里,面对眼前的一切,真叫人感慨万端。
郑里,一个小山村,集体化当年分为“五星、红旗、胜利、前进”四个生产队,约两百户人家,一千多人。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带给村里的变化,是过去人们想象不到的。看!山变,水变,路也变了,人的变化就更大。山,儿时放牛、砍柴、撒野的地方,再熟悉不过了。伯公土坳,八卦寨,仙人嶂,一字儿排到布阵在东南方,仿佛永远眷顾和护卫着小山村。只是现在再也难以看见车田地区的特产——崩岗。那是地球在流血的伤疤。每下场大雨、黄泥沙水危害可大了。今天,村中四周,放眼望去,尽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保护好东江水源已成为村民的共识和行动。八卦寨背面的山林——河源市雨林公司的一号基地,去年第一次采,就收获了成千上成吨木材,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这是过去办不到的。
水,人们生活不可缺少资源,千百年来,白白流淌,现在清泉自来水,已流进了百姓家。乡亲们再不也用肩挑井水食用,大大地减轻了劳力负担。前几年省里拨下几十万元专款,帮助村里修建了大型蓄水池,自来水完全满足了村民的生活需要,真是造福一方。现在,用电和用水农村同城市一样,都搭上了时代前进的列车,向着更美好的前程飞奔。不过就水质和成本①而言,城里是难以相比的。邻居“二娘”活到103岁去逝。我母亲王玉香能够登上“茶寿”这个人生高峰,跟村里饮用水好,是有紧密关系的。小山村得天独厚的水好,我们打心底里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同时还要告诫子孙后代,一定要倍加珍惜。
路通财通,村道已面目一新。硬底化的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的门口。从城里回到乡下老家,脚底下再也不用粘泥了。这就完全解决了过去弯弯曲曲,坎坷不平,泥泞难走的老大难问题。随着枫树坝水库上游岸边“万有山生态园”景点的开发,每天进进出出的大小车辆,把这个小山村和外面的大千世界紧密相连起来,小山村显得更加朝气蓬勃、生机盎然。
人的思维方式和经济状况在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郑里人,从移居这里,就很好地坚持和发扬了客家人重文崇教和实干创业的精神。重文崇教,历史上废除科举制度后,村里就兴建了“清洁学校”舍得投资办教育。村民也涌跃送子女上学读书。解放前夕,村中因为有几个大学生附近近十里八乡,都投来赞许的目光。现在“郑里小学”有两幢教学大楼,都是事业成功的乡贤资兴建的。村里率先成立了奖教奖学的“教育基金会”②。小学教育普及了,大学毕业出来的人数,为解放前的十倍数增长。还有几个出洋留学的优秀后代。读书成长成为一条康壮大道。靠自己的聪明能干,走自己的路,实干创业,这是郑里人又一个特点,过去成年累月苦干,大多数人还是“穷光蛋”,一个“万元户”也难找出来,改革开放了“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郑里人走出小山村,奔向新世界,敢拼敢闯,投身各行各业,为振兴中华做出了贡献,现在,北京、上海、重庆、武汉、广州、海口、深圳、珠海、东莞、惠州、河源、韶关、梅州、北海、柳州、扬州等祖国各地,都保留着郑里人的身影。他们大多数都发家致富起来,达到城中有房,村里有屋,家有小车,家财资产在百万、千万、上亿的人都有了③。好几户还到美国、泰国去经商,办实业。跟过去的郑里人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了。
现在,走进郑里村,几幢具有客家风味的围龙屋解体了,四处散落着钢筋水泥的农家小院,几幢西式的楼房庭院,显得格外醒目。不过,多数是人走楼空。部分坚守着祖宗山水田园的村民,也过着前所未有的富裕生活。郑里村,山青、水甜、空气清新、阳光灿烂、邻里和睦,依然是理想的生活乐园。我们有理由期盼,跟随着历史前进的潮流,郑里这张名片,明天一定会“香飘四季、传扬华夏”。